close

內容來自hexun新聞

高科技與美國城市

高科技不僅改變瞭城市的空間結構、年齡結構,甚至改變瞭城市存在的先決條件,這些因素互為因果,共同推進瞭美國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升級沒有隆隆的機器轟鳴,少瞭熙熙攘攘的通勤車流,在廣袤的沙漠中、寂靜的群山裡和工業化的廢墟裡,高科技城市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310328,基金吧)。如果說城市是美國經濟的助推器,那麼科技就成為這臺推動器的發動機,每一次科技進步都為美國城市的升級提供瞭契機。美式科技園第一次工業革命造就瞭美國東海岸城市的崛起,第二次工業革命則讓以芝加哥為代表的中西部城市群成為工業化時代的標志。時過境遷,除瞭汽車、鋼鐵等就業型產業,美國的制造業早已隨著“雁式理論”的翅膀飛向瞭發展中國傢。工業化的濃煙散盡,信息、通訊、生物制藥等高科技產業繼續捍衛瞭美國全球經濟霸主的尊嚴。這些產業的蓬勃發展又為美國城市發展帶來新變化,形成瞭高科技城市(Technopolis),在高科技城市中各種高科技產業又更好地完成瞭整合和升級,進一步優化瞭美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大名鼎鼎的矽谷帶動瞭整個洛杉磯大都市帶的崛起,如果按一個國傢進行類比,其所在的加州2010年經濟總量可以排在世界第六。高科技不僅僅是一個修飾城市的定語,它與城市的水乳交融、相互影響才是區別於其他國傢科技園區的標志。在中國,科技園區被定義為“將土地或建築出售或出租給主要從事新產品的基礎或應用開發研究的企業或者其他機構的實體”。經過近30年的大興土木,園區中有影響力的“基礎或應用開發研究企業”未見得橫空出世,但“圈地加租(售)樓”的營運模式卻切切實實地填滿瞭地方政府的腰包。為降低成本,各種“園區”被圈定在城市遠郊,其中大多數成為“市外市”,除瞭政府年終統計數據上的一串數字外,難以和所在城市的經濟發展進行有機融合,甚至進一步推動瞭城市“攤大餅”式的發展模式。除瞭早期矽谷的斯坦福研究園區之外,美國設有真正意義上的科技園區的城市並不多。經過五六十年代的狂飆突進,很多美國大城市在所謂的“城市更新運動”中弄得灰頭土臉,除瞭讓市中心插滿瞭像筷子一樣的高樓大廈外,不僅沒有解決中心城市衰敗的痼疾,還讓本已捉襟見肘的城市財政雪上加霜。土地和經費的雙重浪費使城市管理者深切認識到“建不如修”的道理。與其投入巨資建設新的科技園區不如利用現有條件因地制宜,這為眾多的老工業城市的轉型帶來瞭契機。底特律模式“汽車城”底特律作為美國典型的工業城市飽受經濟衰退困擾,城市人口流失嚴重。上世紀90年代,面對信息產業的迅速發展,底特律市政府並沒有盲目跟風,靠低稅收和低地價另辟爐灶吸引外來企業,而是率先加入美國環境總署倡議的“棕色地帶治理計劃”,對市內大量因環境污染而被廢棄、閑置或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工業和商業用地進行環境治理。到本世紀初,底特律不僅一躍成為大湖區城市群中人口回流最快的城市,也實現瞭汽車產業和高科技產業的雙管齊下的發展模式,提高瞭該市抵禦經濟風險的能力。在底特律模式下,高科技企業一般不會像研發園區一樣實現地理上的集中,經常分散在城市各處,但他們往往會共同依托一所現代化的研究型大學。高科技企業圍繞大學的優勢學科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大學也會根據高科技企業的現實需要調整自己的科研重點。上世紀60年代,德州的奧斯汀市憑借低廉的地價和工資水平吸引瞭IBM、摩托羅拉等大公司到此設廠,成為一個加工分廠型城市。該市的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立即在鞏固傳統優勢學科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電子工程、軟件開發等專業以適應當地企業需要。大學在承接研發項目的同時,又為企業輸送大量畢業生,這些野心勃勃的年輕人在大企業積累瞭一定的管理經驗後,又往往不再滿足於從事下遊產業,開始圍繞所學專業,利用奧斯汀分校的盤根錯節的人脈網絡進行創業。如今,該市大多數高技術企業都間接或直接起源於奧斯汀分校。到瞭90年代奧斯汀終於由生產分加工型城市升級為以信息通訊為主的高科技城市。這這裡,高科技企業促進瞭大學的自我完善,大學推動瞭企業的迅速發展,兩者的合力又共同實現瞭城市經濟結構的升級。向更偏遠的地方去高科技產業與城市發展的緊密結合不僅為城市帶來瞭可觀的經濟利益,也改變瞭傳統城市的發展模式。作為外部因素,特定的自然地理條件將不再成為城市發展的先決條件。封建的城堡出於安全考慮,要建在陡峭的山壁上;農業社會的城市必須選址在河流流經的平原;貿易城市一般坐落在臨海的港口附近,工業化時期的城市則必須依賴可以提供大運量的發達的鐵路網絡和豐富的礦藏。進入90年代,新興的信息技術、生物制藥、通訊等產業的制成品體積小、重量輕、耗材少,甚至是無形產品,城市所需的一切自然地理條件再也不是那麼理所應當。隻有兩條州際公路和一條觀光鐵路的丹佛位於科羅拉多州的崇山峻嶺之間,幾乎沒有發展工業所需自然資源,但優美的自然風光、良好的社會環境吸引瞭大量電子儀器、光電、宇航等高科技工廠,快捷的空運承擔瞭大部分的運輸職能。整個丹佛新城幾乎就是圍繞全美占地面積最大、吞吐量第六的丹佛國際機場進行規劃,大量企業、公司聚集於此,飛機場能夠提供幾乎所有的商務活動。丹佛不僅成為高科技城市的典型,也開啟瞭美國機場城市時代。在高科技城市對外部條件需求降低的同時,城市內部結構也隨之發生改變。小型化使高科技企業選址更加靈活,他們無需在體面的寫字樓裡進行企業管理,也不用宏偉廠房進行生產。反觀中國,雖然大多數城市也已經進入郊區化進程,但城市中心與郊區還隻是通過特定時間的單向潮汐式通勤保持聯系,道路利用率低,甚至出現“路越修越堵”的情況。美國高科技城市中,網絡和現代化的通訊工具,讓高科技企業日趨傢庭化和休閑化,年輕的精英們更願意在傢中度過悠閑的下午。傳統的城市中心與郊區變得模糊起來,郊區之間的往來開始高於郊區與城市中心的往來,網絡化的大都市區正在代替傳統的城市概念。隨著城市產業結構和城市空間結構的改變,美國高科技城市的人口年齡結構也在發生變化。根據2010年的美國人口統計,以金融等生產服務業和傳統工商業為主的紐約州居民平均年齡為37.3歲,而加州僅為32.4歲,其矽谷地區的居民平均年齡隻有25歲。但這並不意味著高科技城市的街道上到處是蓬頭垢面、穿著拖鞋的紮克伯格式的科技富豪。事實上,良好的創業環境吸引瞭年輕的創業者,優美的風光和新鮮的空氣對富裕的養老族也獨具魅力。這就使美國高科技城市的人口構成呈現兩極化。新興的菲尼克斯成為沙漠中的“金鳳凰”,不僅因為這裡雲集瞭大公司的科技研發部門,這座城市幹燥的氣候、獨特的沙漠景觀也成為那些飽受風濕和心臟病折磨的退休者的天堂。這樣,由年輕人構成的企業不僅充滿活力,許多公司甚至還沒有產生退休職工;而那些有能力來到菲尼克斯的白發族一般也都是富裕的中產階級。因此,盡管高科技城市因其金錢至上的社會氛圍和居高不下的物價水平而被人們所詬病,但也由於特殊的人口年齡結構使其擔負著較小的社會壓力,這也成為高科技城市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美國高科技產業的興起催生瞭高科技城市,高科技產業深深地融入城市,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高校之間緊密配合,帶動瞭城市經濟的發展。高科技不僅改變瞭城市的空間結構、年齡結構,甚至改變瞭城市存在的先決條件,這些因素互為因果,共同推進瞭美國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升級,也折射出中國城市發展中的某些弊端。(作者為美國史博士)

新聞來源http:/農地變建地缺錢急用哪裡借錢/news.hexun.c土信貸新北坪林土信貸om/2012-04-16/140436404.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政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